UMEET蓝莓气泡酒音乐嘉年华在贵阳万象城举行
生动万象,自在U我!9月6日,UMEET蓝莓气泡酒音乐嘉年华在贵阳万象城里巷西广场盛大举行,结合茅台悠蜜小酒馆开业仪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City drink”体验!复古巴士酒馆、美酒、音乐、互……
2024年9月8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里面的这句诗是民进会员、《贵州诗人》主编、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郭思思最喜欢的诗句。对于这句诗,郭思思体会更多的是“生养我的土地在哪里,我的根就在哪里。我生于土地,长于土地,就要深爱土地,歌于土地,有责任和义务让脚下的土地绽放更多的芬芳和幸福。”
▲2017年,郭思思入选“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
追忆往昔:吃过的苦让人更懂甜的味道
1963年冬,郭思思出生于贵州省毕节海子街区豪沟公社河尾村第一生产队(现贵州省毕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河尾社区)。1971年至1978年,郭思思在豪沟公社河尾学校上完小学和初中。
对于童年的乐与苦,郭思思至今记忆犹新。郭思思说,那个年代最开心的事情是看电影。“我们几十个小孩,吃了晚饭,就跟着大人们去中屯、豪沟、汉屯等地。”郭思思回忆,那时放电影的人都是城里来的,在大坝子里拉一个大银幕,放映机摆在坝子的正中间,隔银幕有几十米远,放的是黑白电影,有四五百人看,新片有上千人看。“最好看的是《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白毛女》《刘三姐》《上甘岭》等电影。”
童年的快乐短暂而珍贵,童年的艰苦让郭思思的成长变得更加厚重。“背煤炭是我小时候最难忘的事情。我小时候经常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背煤炭,路不好走,爬坡下坎、翻山越岭、蹚水过河,从早上到晚上,背一背煤回到家里,现在想想都觉得痛苦!”郭思思说,因为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也正是这样艰苦的经历,让他更懂得了“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有受尽了苦的人,才知道甜的味道!”
1981年,郭思思离开毕节,到遵义的习水县五交化公司工作。从1998年到2013年,郭思思当过报社编辑、记者,在遵义市文联工作过,在绥阳县观音岩风景区担任过总经理,在《贵州民族报》担任过民族文学周刊执行主编等。
“几十年来,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从毕节到遵义再到贵阳,经历过很多事情,去到过很多地方,也亲眼目睹了贵州的飞速发展。”成长在艰苦的农村,对艰难的生活体会更加深刻。郭思思回忆:“1979年,父亲带我从毕节走路到习水,途经海子街、清水铺,过四川古蔺县摩尼、叙永、太平渡、土城,然后走习酒厂、郎酒厂、赤水河、八堡、小坝,回到河尾坝家里,往返一趟十多天,脚都磨起了泡。”
现在的贵州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到处都是高速公路,从毕节到习水,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在郭思思看来,一路走来,每一个贵州人、毕节人都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贫穷与艰苦,让人们对幸福生活倍加珍惜。“在国家精准扶贫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之下,全国人民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我们是贵州发展的见证者,更应是贵州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郭思思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幸福。”
乌蒙见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郭思思来说,他出生在毕节,毕节这片土地就是他的根。“在我这个‘60后’的人看来,对艰苦生活的体会与追忆应该化作对生养自己土地的热爱。对这份热爱的最好诠释,应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主动作为、主动参与,让人们获得更多幸福,并让这样的幸福传递。”郭思思说,“我是毕节人,能够为家乡毕节的发展做点事情,为毕节试验区而歌,我深感幸福。”
作为一名“60后”诗人,郭思思曾荣获遵义市政府文艺奖、首届贵州专业文艺奖、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金风车”中国最佳童书奖等奖项。其诗作入选《中国儿歌大系》《2011-2012中国新诗年鉴》《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5年中国新诗排行榜》《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汉诗三百首·2019年卷》等近百种选本,主编有近百本图书,其中《中国诗歌地理:00后九人诗选》入选“2014年中国文学十大新闻”,被评为“2020年度儿童最爱百部童书”之一。郭思思系国家“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试验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丛书》编委、贵州智库专家。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郭思思介绍,他与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刘大泯等共同主编的《中国新诗百年民进百名诗人诗选》在开明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高度评价,朱永新还在他的“今日头条”主页进行推送。
2013年6月,郭思思发起成立贵州省诗人协会。从2013年开始,郭思思就用“诗歌”抒写城市和乡村的感人故事,关注困难群体,聚焦贫穷困苦。在贵州诗歌界,只要有诗歌的地方,都会看到郭思思的身影。郭思思的一言一行,让他成为了贵州诗歌界的“诗歌保姆”。郭思思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贵州省诗人协会的文化人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有所作为。
“‘仁厚如水、润物无声’是新时代贵州诗歌精神的一种特质和体现。”郭思思介绍,2020年8月31日,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贵州省诗人协会承办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作品精选》大型诗歌文化工程在贵阳启动。“用有温度和责任的诗歌去抒写奋进新时代的璀璨篇章,这正是贵州省诗人协会和贵州诗人的共识与追求。”郭思思说。
“毕节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总书记赋予了新时代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使命,即要把毕节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郭思思说,《乌蒙见证》是100位诗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诗歌大礼,也是第一部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的精彩之作。“凝聚全国诗人的智慧,发挥‘文军扶贫’的力量,用诗歌的形式展示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抒写毕节试验区发展的辉煌成就,这是新时代贵州诗人主动作为的成功实践。”
助力扶贫:诗人和诗歌应与时代融合
“新时代的诗人和诗歌应与时代融合,这是对新时代贵州诗歌精神的最好诠释。”郭思思介绍,以在遵义市习水县组织的“香遇土城”作为转折点,贵州省诗人协会“送文化下基层”的春风越来越温暖,频频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诗歌文化活动,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金沙县、黔西县、纳雍县、赫章县及贵阳市、遵义市等地举办诗会,将文艺送到街巷地头,让特色文化氛围愈加浓郁。先后开展了毕节威宁、六盘水水城、黔东南雷山、安顺龙宫、贵阳花溪等10站的“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大型诗歌采风创作活动,赢得了国内文化界如潮好评。
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贵州省诗人协会、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承办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诗歌创作采风活动”走进毕节市大方县、七星关区。来自省内外的30多位诗人、作家实地走访调研,体验毕节脱贫成果,聆听毕节英雄故事,呈现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累累硕果,在郭思思看来,这蕴含特殊意义。
▲2020年10月17日,郭思思(中)与诗人、作家聆听七星关区生机镇党委委员吴言纲讲述天渠故事。
“《毕节试验区》杂志作为与毕节试验区同名的党刊,作为故乡土地上联系乡情乡音、展示故乡改革发展成就的温暖纽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贵州省诗人协会与之携手承办这一次采风活动,正是谱写脱贫攻坚‘文军扶贫’美丽诗篇的精彩章节。”郭思思说。
因为有着“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这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中,作为贵州人、毕节人深感自豪。在郭思思的带领下,贵州省诗人协会走出了一条诗歌助力脱贫攻坚的“文化扶贫”特色路。特别是2020年策划开启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诗歌创作采风活动”,以诗歌的形式组织诗人采风创作,诗人们用心体会毕节试验区火热的脱贫攻坚实践,用诗的力量为贵州发声,抒写着贵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见证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成果。
在郭思思的感召下,贵州“大诗歌”助力“大扶贫”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军扶贫”力量。郭思思被贵州省委宣传部选树为“脱贫攻坚文化骑兵”,荣获“贵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民进贵州省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及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社科联优秀学会工作者”等称号。
对于诗歌,郭思思践行着新时代一个纯粹的诗人的责任与情怀。对于诗歌扶贫,郭思思始终铭记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浓浓情愫。(文/图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李金贵)
|
本文由「
贵州文旅在线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gzwlzx.net/p/1969.html 发布于
2021年3月5日